【課堂筆記】光華職業經理人EMBA必修課《管理者的七個習慣修煉》
我們每個人都守著一扇自內開啟的“改變之門”。除了自己,沒人能為你開門,只要你愿意敞開心扉,拋卻舊有觀念,把良好準則化為習慣,成功圓滿就在掌握之中。5月13日-14日,光華職業經理人EMBA必修課《管理者的七個習慣修煉》如約而至。
課程目標
1.清楚地知道七個習慣以及彼此的邏輯關系
2.清楚地知道七個習慣能為我們提供哪些幫助以及各個習慣如何應用
3.能夠向第三者用圖解的方式講清楚七個習慣關系圖
導入
變化的世界,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之中,而且以一種加速度變化。當你面臨一定的挑戰時,你必須做出與之對等的反應;當你的反應與挑戰達到對等時,你才能取得成功,但是,當你面臨新的、更高的挑戰時,過去你賴以成功的模式、流程和方法都不再奏效,因此你需要做出全新的反應。要想適應變化,首先必須了解我們到底面對一些什么樣的變化。
VUCA時代
Volatility 易變性
Uncertainty 不確定性
Complexity 復雜性
Ambiguity 模糊性
我們應該如何應對?
以不變應萬變!
這三種東西永遠不會改變:
變化 change
原則 principle
選擇 choice
在面對變化時,人們總要做出各種選擇,得到各種結果,能夠決定結果好壞程度的因素就是原則。
什么是原則?
大自然的法則
科學的真理
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
原則是超越時空的,個人以外的,無論理解/接受與否,原則依然存在,根據原則做出選擇的結果也是可以預期的,選擇越符合原則,得到好結果的可能性越大,自我修煉即是由主觀價值觀向原則靠攏的過程。
什么是價值觀?
價值觀是指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(包括人、事、物)的意義、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。
一方面表現為價值取向、價值追求,凝結為一定的價值目標;
另一方面表現為價值尺度和準則,成為人們判斷價值事物有無價值及價值大小的評價標準。
如果我們想使結果產生重大變化,僅僅改變態度和行為、方法或技巧是不行的,必須改變產生它們的基本思維與基本觀念。
是什么決定了
七個習慣的順序?
因為成長有三個層次:
依賴(You):圍繞“你”的概念---你照顧我;你為我的成敗負責;事情若有差錯,我便怪你。
獨立(I):著眼“我”的觀點---我可以自立;我為自己負責;我可以自由選擇。
互賴(We):從“我們”的觀念出發---我們自主,合作,集思廣益,共同開創偉大的前程。
七個習慣提供一個循序漸進的途徑,讓我們逐步成熟,由依賴而獨立,再由獨立而互賴。持續成熟圖建立在由內而外的過程。
習慣一、二、三討論的是自我修養。它們幫助我們從依賴成長到獨立,也即個人的成功。當我們真正獨立了以后,就有了發展有效的互賴關系的基礎。
我們就有了品德基礎以致力于第四、五、六個習慣——要求更多技巧的人際的成功,它涵蓋了團隊精神、相互合作和交流溝通。
習慣七是自我更新——在生活的四個基本方面定期讓自己得到平衡的恢復和更新,它涵蓋了其他六個習慣,為它們補充能量。
為什么先修己?
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國;欲治其國者,先齊其家;欲齊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誠其意;欲誠其意者,先致其知,致知在格物。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誠,意誠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齊,家齊而后國治,國治而后天下平。
——《禮記·大學》
習慣是什么?
習慣是知識、技能和意愿的交叉點。知識是做什么和為何做,技能是如何做,而意愿是動力——想做。所有這三者必須集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個習慣。
個人篇
卓爾不群的個人發展策略
積極主動的心態
以終為始的方向
要事第一的方法
NO.1 積極主動
積極主動,不僅指行事的態度,還意味著人一定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。積極主動的原則:人類有選擇的自由。
人性本質是主動而非被動的,不僅能消極選擇反應,更能主動創造有利環境。采取主動并不表示要強求、惹人厭或具侵略性,只是不逃避為自己開創前途的責任。
如何培養積極主動心態?
焦點放在影響范圍,而不是關切范圍
把事情分類處理:
①可直接控制,與自身有關的,自我
②可間接控制,與他人行為有關的,小環境
③不可控制,已成為過去,客觀使然的,大環境
做出理性地分析,依照靠近原則的價值觀作出回應
為自己的行為負責,只要我覺得事情的結果對我很重要,我就要主動地多擔責任!
做到積極主動的流程方法
STAR
stop:冷靜,防止情緒與慣性之下的沖動反應。
think:思考,什么是我的關切范圍和影響范圍,我看重的是什么。
act:行動,在影響范圍內從力所能及的事情開始做起。
review:評估,這次反應的積極性如何
人的反應不受環境制約,人有責任,也有能力,通過自主意識選擇自己的反應。
被動消極的人在面對外界“刺激”發生時,心情好壞往往會受到別人行為的控制,并在不理智的情緒下作出了錯誤的“回應”。
主動積極的人會掌控和調適自己的情緒,當面對“刺激”的時候,能夠冷靜,看到可以有多種“回應”的可能性,并從中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“回應”。從而掌握選擇的自由!
NO.2 以終為始
任何事物的創造需要經歷兩個過程,先想出來,再做出來。工作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,做到哪里算哪里。工作的第一步如何開展,過程中如何選擇,都要根據最終的目標來進行。
第一步:確定正確的目標;
第二步:圍繞目標展開工作。
創造過程
任何事物的創造過程也可分為兩次:
第一次創造:智力上的創造,先在頭腦中構思
第二次創造:體力上的創造,再付諸實踐
領導與管理,就是典型的兩次創造。
領導是第一次的創造;
管理是第二次的創造。
領導是思考“我想成就什么樣的事業”;
管理是思考“怎樣才能有效地把事情做好”。
領導是做正確的事;
管理是把事做正確。
領導是判斷是否爬的是正確的梯子;
管理是有效地順著梯子往上爬。
成功的關鍵并不在于你流了多少血汗,而在于你努力的方向是否正確,無論在哪個行業,領導都重于管理。
太多人成功之后,反而感到空虛,得到名利之后,卻發現犧牲了更可貴的事物。因此,我們務必掌握真正想要的愿景,然后勇往直前堅持到底,使生活充滿意義。
設立目標,可以讓我們集中有限的精力做事,衡量工作的進展的尺度,分清輕重緩急,專注于結果而非工作本身。
最有效的方法:
撰寫個人使命宣言
1:我想成為怎樣的人(品德)?
2:我想成就什么樣的事業(貢獻和成就)?
如何確定人生目標?
To Have(擁有)
To Do(使命)
To Be(成為)
Value(價值觀)
如何確定工作目標?
我們的工作成果都會為組織中(或組織外)的某個人(或某些人)所用,那就是客戶,我們有義務以他們的標準指導自己的工作。
在追求人生目標的過程中,我們有時也會被途中的細枝末節和一些毫無意義的瑣事分散精力,擾亂視線,以致中途停頓下來,或是走上岔路,而放棄了自己原先追求的目標。
當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天天度過時,不要忘了時刻提醒自己,自己心目中的目標哪去了?以終為始,圍繞目標展行動!
NO.3 要事第一
要事第一,抓住關鍵。有效管理是掌握重點式的管理,它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。由目標決定什么是重點后,再靠自制力來掌握重點,時刻把它們放在第一位,以免被感覺、情緒或沖動所左右。
請思考:
有哪些事,你經常做會對個人生活產生重大的正面影響?但你還遲遲未做的?
有哪些事,你經常做會對事業發展產生重大的正面影響?但你還遲遲未做的?
為什么你知道重要,但還遲遲未做呢?
帕累托原則
帕累托原則是由 19 世紀末和 20 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學家及社會學家帕累托而來,是說在任何一組東西之中,最重要的通常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。這項原則有時候又稱作“重要的少數”、“微不足道的多數”,或二八原則。
這個法則的主張是:團體中的重要項目,是由全體中小部分的比例所造成的。能應用這個 80 比 20 法則者,事情過多的煩惱就會消失。
首先,盡可能地早點處理重要的事,沒必要將所有事情一個個地完全處理。即使剩下的事到后來出了什么麻煩,也不會是什么大不了的問題。重要的工作應該要先完成,這個法則,不僅適用學生、上班的人,對所有的人都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。
時間管理的四象限
怎么做?
重要、緊急的事,馬上做
重要、不緊急的事,時刻做并花精力做
緊急不重要的事,學會說不
不重要、不緊急的事,盡量不做
具體方法:
要事,優先做:合理分配
要事,持續做:標本兼治
在我們的工作中,在我們的生活中,有許許多多的事情,你可曾試著問過自己:“我工作中的大石頭是什么?我人生中的大石頭是什么?” 然后,請您把它們先放進你每天的時間瓶子!
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,重要的事情一定要先做,這樣,忙才忙得有意義!
要事第一,寧可因夢想而忙碌,不要因忙碌而失去夢想!
得道多助的人際關系策略
4:雙贏思維的動機
5:設身處地的方法
6:統合綜效的結果
人際篇
NO.4 雙贏思維
利人利己者把生活看作一個合作的舞臺,而不是一個角斗場。一般人看事情多用二分法:非強即弱、非勝即敗。其實世界之大,人人都有足夠的立足空間,他人之得不必就視為自己之失。
一個人的工作狀態來自他的內心狀態。他的思想轉變成行為,而他的行為造就性格和命運。培養正確的思維和觀念非常重要,因為思維與觀念是我們心靈的地圖,而我們的態度、行為以及工作的結果就產生于我們的心靈。這就產生了一種“看—做—得”的循環。
我們看的方式(思維與觀念)導致我們做什么(態度和行為),而我們所作所為帶來了我們工作中獲得的結果。
因此,如果我們想使結果產生重大變化,僅僅改變態度和行為、方法或技巧是不行的,必須改變產生它們的基本思維與基本觀念。
如果我們試圖改變行為或方法而不改變思維與觀念,思維與觀念最終會壓倒這種改變。
六種人際思維
損人利己:競爭,不擇手段
損己利人:委曲求全,實際有所期待
兩敗俱傷:報復感強
獨善其身:逃避
好聚好散:接受分歧
利人利己:雙贏
首先爭取利人利己,不能就好聚好散。
愛人者,人恒愛之;
敬人者, 人恒敬之。
《孟子》
運用雙贏思維的六個步驟:
前奏:邀請式說明
第一步:明確需求
第二步:提出想法
第三步:評估
第四步:確定
第五步:執行
第六步:反饋總結
是不是?
雙贏思維
一種有勇氣的努力VS扮演好人
達到互賴的最好方法VS每次辦得到
一種以富足心態為基礎的生活哲理VS一種操縱技巧
基于品格的人際交流VS基于做人技巧的思維模式
從我贏你輸的小圈子里跳出來,用互惠互利作為出發點來考慮人際問題。唯有雙方都能獲利,這樣的關系才會長久。
Win / Lose 的想法
得到的終將是短暫的歡愉;
Win / Win 的想法
才有可能獲得長久的歡樂!
NO.5 設身處地
設身處地,高效溝通.若要用一句話歸納在人際關系方面學到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則,那就是:知彼解己——首先尋求去了解對方,然后再爭取讓對方了解自己。這一原則是進行有效人際交流的關鍵。
“聽”字的含義:
耳,代表用耳朵傾聽,而不是為了表達而聽
目,代表觀察對方的神態、表情
心,代表用心傾聽
王,代表最重要的是用耳朵聽
傾聽的原則
專注——大腦對話語的處理速度大約是一般說話者的四倍,只要您用心聽就能聽清楚
接納——人們在聽到不同意見時往往會屏蔽信息,開放的心胸是做基礎
同理心——站在對方的立場,而非自己立場去理解
完整——不僅要傾聽內容,也要傾聽感覺
如何積極傾聽?
聽內容+聽情緒
反饋信息的形式:重復、概括、參與性概述
共情感受的方法:同理心是關鍵,并且是可以培養的
同理心傾聽的流程方法:
站在對方的角度
專心聽對方說話,讓對方覺得被尊重
正確辨識對方情緒
反饋信息+共情感受
避免四種“自傳式”回應我們聽別人講話說時,總是聯系自己的經歷去進行表達。這被稱為:
“自傳式”回應
好為人師——根據自己的經驗提出建議
價值判斷——表示同意或者不同意
想當然——根據自己的動機和行為去分析他人的動機和行為
刨根問底——從自己的價值觀出發問東問西
真正的同理心式的傾聽,要用耳聽,用眼看,還要用心去感受。不僅要傾聽內容,還要用心傾聽說話者的感情和心聲。
先理解別人,再表達自己,做一個真正的有效傾聽者。
NO.6 統合綜效
統合綜效的基本心態是:如果一位具有相當聰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見不同,那么對方的主張必定有我尚未體會的奧妙,值得加以了解。
與人合作的最重要的是,重視不同個體的不同心理、情緒與智能,以及個人眼中所見到的不同世界。
假如兩人意見相同,其中一人必屬多余。與所見略同的人溝通,毫無益處,要有分歧才有收獲。
整合的要旨:
真正的謙遜
高度的信任
合作的愿望
充分的溝通
珍惜差異
重視參與
如何看待差異?
偏見<容忍<接受<尊重<歡欣鼓舞,事實上整體往往大于個體的總和,我們要珍惜差異,善于從差異中吸收好主意。
具體流程:
雙贏的共識
主動傾聽對方的期望、需求和感受
勇敢表達自己的期望、需求和感受
聚焦于差距或問題,而非立場的不同
尋求創意并執行
當我們能接受差異是個優勢,而不是一個沖突時,當我們決心至少要盡力去欣賞差異時,你就為找到“1+1>2”的辦法做好了準備。
從雙贏思維出發,運用設身處地的溝通技巧,整合雙方之間的差異,不是按你的方法或者我的方法,而是一種更好的方法,更高明的方法,這就是統合綜效。
持續篇
磨刀不誤砍柴工
人生最值得投資就是磨練自己,因為生活與服務人群都得靠自己,這是最珍貴的工具。
磨刀不誤砍柴工
工作本身并不能帶來經濟上的安全感,具備良好的思考、學習、創造與適應能力,才能立于不敗之地。擁有財富,并不代表經濟獨立,擁有創造財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。
我們要自我更新,從而使自己走更遠的路,磨刀不誤砍柴工。
平衡產出和產能
要重視提升產能
提升產能應“風物宜長放眼量”
產出也能促進產能
產能的核心是什么
提高產能的方法:
自我更新
生理維度:例如鍛煉身體等
情感維度:例如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等
精神維度:例如做有意義的事
心智維度:例如不斷學習新知識等
人,往往習慣于表現自己所熟悉、所擅長的領域。但如果我們愿意回首,細細檢視,將會恍然大悟:面對緊鑼密鼓的工作挑戰,難度漸升的工作壓力,持續提升自我,不也就在不知不覺間養成了今日的諸般能力嗎?因為,人,確實有無限的潛力。
有了這層體悟與認識,會讓我們更欣然樂意地面對未來更多的難題,不斷磨練自己。
在我們持續付出的同時,從生理、情感、心智、精神四個層面不斷更新自己,持續提升,回首人生路,成功自然成!
總結:
1、 改變自己是走向成功的起點
2、 卓爾不群的個人管理策略
3、 得道多助的人際關系策略
4、 螺旋上升的均衡發展策略
閱讀推薦:
《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》 作者:柯維
《沉思錄》 作者:馬可·奧勒留
《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》 作者:奧格·曼狄諾
推薦

用戶評論 | |
發表評論 | |
評論將在審核后發布成功。 | |
評論:≤1000字 |
|
正在加載驗證碼...... |
|
![]() |
楊波 中國人民大學企業管理學碩士 | |
![]() |
羅瀾 企業管理者培育專家 | |
![]() |
何瀾 管理咨詢培訓專家 | |
![]() |
楊亭 組織學習系統導師 | |
![]() |
韓金鋼 業內公認的資深顧問 | |
![]() |
張元偉 軍事戰略、管理專家 | |
![]() |
銀高峰 沙盤模擬演練教練 | |
![]() |
吳宏暉 高級講師 | |
![]() |
王延廣 團隊引導技術認證培訓師 | |
![]() |
覃曦 運營流程及服務管理專家 |
![]() |
贏在中層?管理職業化 | 方永飛 |
![]() |
MTP中高層管理提升訓練 | 楊波 |
![]() |
管理者成長地圖:部屬培育與輔導 | 吳建民 |
![]() |
銀行支行行長管理技能提升訓練(3天) | 劉成熙 |
![]() |
阿里巴巴中基層管理三板斧(1-2天) | 陳衛中 |
![]() |
雙贏導向的溝通藝術 | 王曉慧 |
![]() |
80和90后員工管理 | 劉成熙 |
![]() |
目標與計劃管理 | 陳龍 |
![]() |
做掌控時間的高手 | 陳龍 |
![]() |
時間管理流程大綱 | 高子馨 |